- 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4:17 点击次数:182
图片
图片
图片
一年四季春为首,莫负春日好时光!立春,为二十四节气之首。立,是“开始”之意;春,代表着温暖、生长。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,开始进入风和日暖、万物生长的春季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是开始,是希望,是美好。愿我们的人生如同春天一样繁花似锦,鸟语花香。
图片
图片
1
图片
立春偶成
张栻〔宋代〕
律回岁晚冰霜少,春到人间草木知。
便觉眼前生意满,东风吹水绿参差。
赏析:这首诗是诗人有感而作的南方立春日感怀诗。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,表现出了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。诗人是四川人,立春之时,北方仍是冰天雪地,南方已是冰霜稀少,草木发青,略见春意了,风也暖了,水也绿了。
首句“律回岁晚冰霜少”点明时节,立春之后,寒冬渐退,冰霜减少,气候开始转暖。次句“春到人间草木知”运用拟人手法,赋予草木以灵性,仿佛它们能感知春天的到来,开始萌发生机。后两句“便觉眼前生意满,东风吹水绿参差”进一步描绘春天的景象:眼前一片生机盎然,东风吹拂水面,泛起层层绿波,充满动感与活力。全诗语言朴质清新,以景句结尾,意味无穷,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。
图片
图片
2
图片
立春日感怀
于谦〔明代〕
年去年来白发新,匆匆马上又逢春。
关河底事空留客?岁月无情不贷人。
一寸丹心图报国,两行清泪为思亲。
孤怀激烈难消遣,漫把金盘簇五辛。
赏析: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,即明正统十五年(1450)春天。诗人彼时奋战在前线,遇立春日引发了思亲之情,故而作此诗,表达了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。
首联“年去年来白发新,匆匆马上又逢春”以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年迈开篇,奠定了全诗怀旧的基调。颔联“关河底事空留客?岁月无情不贷人”进一步抒发对时光飞逝的感慨,并暗含对家国事务的忧虑。颈联“一寸丹心图报国,两行清泪为思亲”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既忠诚于国又思念亲人的复杂情感。尾联“孤怀激烈难消遣,漫把金盘簇五辛”以“孤怀激烈”总结全诗,展现了诗人难以排遣的孤寂与矛盾。全诗语言平实,情感真挚,生动展现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。
图片
图片
3
图片
汉宫春·立春日
辛弃疾〔宋代〕
春已归来,看美人头上,袅袅春幡。无端风雨,未肯收尽余寒。年时燕子,料今宵梦到西园。浑未办、黄柑荐酒,更传青韭堆盘?
却笑东风从此,便薰梅染柳,更没些闲。闲时又来镜里,转变朱颜。清愁不断,问何人会解连环?生怕见花开花落,朝来塞雁先还。
赏析:这首诗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(1163年),诗人寓居京口(今镇江),刚刚成家。整首词处处切《立春日》题目,以“春已归来”开篇,写民间是日欢乐习俗:袅袅春幡,黄柑荐酒,青韭堆盘,而自己对天时人事却别有一番感触:燕尚“梦到西园”,塞雁尚有乡国之思,何况“渡江天马南来”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。末句“生怕见花开花落,朝来塞雁先还”流露出对恢复失地无望的惆怅,以及对时光匆匆、英雄无用的清愁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!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,悲慨窒塞,郁结于中,辞浅意深。
图片
图片
4
图片
减字木兰花·己卯儋耳春词
苏轼〔宋代〕
春牛春杖,无限春风来海上。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。
春幡春胜,一阵春风吹酒醒。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。
赏析:海南岛在宋代被视为蛮瘴僻远的“天涯海角”之地,前人偶有所咏,大都是面对异乡荒凉景色,兴起飘零流落的悲感。苏轼此词却以欢快跳跃的笔触,突出了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,在中国词史中,这是对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热情赞歌。词的上片写海南春早,春风阵阵,桃花灼灼,一派备耕景象,对此作者心中充满喜悦。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,预兆丰年;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,赞叹“不似天涯”,表现出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。苏轼一生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,或是游宦,或是贬逐,但他对所到之地总是怀着第二故乡的感情,这又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人生观。
图片
图片
5
图片
木兰花·立春日作
陆游〔宋代〕
三年流落巴山道,破尽青衫尘满帽。身如西瀼渡头云,愁抵瞿塘关上草。
春盘春酒年年好,试戴银旛判醉倒。今朝一岁大家添,不是人间偏我老。
赏析:这首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(1171年)岁末立春之时,当时陆游四十七岁,在四川任夔州通判。读上片,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、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。陆游以“三年流落巴山道”开篇,直言自己流落异乡的困苦,接着通过“破尽青衫尘满帽”的形象描写,进一步展现了其生活的艰辛和漂泊不定。随后,“身如西瀼渡头云,愁抵瞿塘关上草”两句,以浮云和春草为喻,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愁绪的纷乱与绵延不绝。读下片,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,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。“试戴银旛判醉倒”一句中,“试”与“判”字却透露出词人心中的无奈与苦涩。粗看似迥然不同,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,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。
图片
图片
6
图片
人日立春
卢仝〔唐代〕
春度春归无限春,今朝方始觉成人。
从今克己应犹及,颜与梅花俱自新。
赏析: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,传说中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。立春则是春天的开始,标志着万物复苏。卢仝在诗中结合人日与立春的双重意义,表达了对自我更新和人生新起点的思考。首句“春度春归无限春”以回环的句式展现了春天的循环往复,暗喻生命的生生不息。次句“今朝方始觉成人”点明人日的主题,诗人意识到自己真正“成人”,意味着对自我责任和成长的觉醒。后两句“从今克己应犹及,颜与梅花俱自新”表达了诗人决心从此刻开始约束自我,追求品格的完善,并以梅花自喻,寓意自己与梅花一样焕然一新。
图片
图片
7
图片
立春
杜甫〔唐代〕
春日春盘细生菜,忽忆两京梅发时。
盘出高门行白玉,菜传纤手送青丝。
巫峡寒江那对眼,杜陵远客不胜悲。
此身未知归定处,呼儿觅纸一题诗。
赏析: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杜甫寓居夔州,至大历三年(公元768年)离蜀。此诗作于诗人寓居夔州时,时间约为大历二年(767),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。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,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,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了诗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。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立春时节的习俗——春盘和生菜,并由此联想到长安和洛阳两京的繁华景象,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。后四句则转入现实,诗人面对巫峡寒江,想到自己漂泊无依,不禁悲从中来。末句“呼儿觅纸一题诗”以平淡的笔触,表达了诗人借诗抒怀的无奈与孤独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深沉,既有对往昔的怀念,也有对现实的感慨,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、思乡怀远的情怀。这首诗不仅是对立春的描写,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。
图片
图片
8
图片
题苜蓿峰寄家人
岑参〔唐代〕
苜蓿峰边逢立春,胡芦河上泪沾巾。
闺中只是空相忆,不见沙场愁杀人。
赏析: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,表达了自己的思念,也安慰了妻子的思念。诗人在安西时,曾行役于外,至苜蓿峰,适逢立春,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。首句“苜蓿峰边逢立春”点明地点和时节,苜蓿峰是边塞之地,立春本应是万物复苏的时节,但边塞的春天却显得格外荒凉。次句“胡芦河上泪沾巾”直抒胸臆,诗人因思念家人而泪流满面,胡芦河成为他情感的寄托。后两句“闺中只是空相忆,不见沙场愁杀人”从家人的角度切入,想象家中的妻子也在思念自己,却无法看到边塞的残酷现实,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与痛苦。
图片
图片
9
图片
立春
黄庭坚〔宋代〕
韭苗香煮饼,野老不知春。
看镜道如咫,倚楼梅照人。
赏析: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,却一口气道出了习俗之美、贬谪之苦、道法之妙、品性之高四个内容,春韭香气扑鼻,极具诱惑,可梅却傲雪凌霜更让人敬佩。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谪时期,表面上是写春韭的美味,实际上是借梅来自比,即使春韭诱惑再大,我也要像梅花一样,虽身处逆境,但也不受外界影响,依然心平气和独自绽放。
图片
图片
10
图片
京中正月七日立春
罗隐〔唐代〕
一二三四五六七,万木生芽是今日。
远天归雁拂云飞,近水游鱼迸冰出。
赏析:一天,二天,三天,四天,五天,六天,七天。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就是今天了。远望,天边的大雁在云间里飞去,近看,水中的鱼破开冰面而蹦出。多么一个生机勃勃的立春日,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,诗人有惊喜,但却不够快乐,你看他的“一二三四五六七”,是在数着日子过得,为什么呢?因为他在京中,不在故里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